【 牛仔骨PK牛小排 】
牛仔骨又稱牛小排,英文為Beef Short Rib,指的是牛的胸肋骨部位,但美國的分割標準中,帶骨頭的統(tǒng)稱為“牛仔骨”或“牛帶骨小排”(Beef Short Ribs,Bone-In),不帶骨頭的統(tǒng)稱為“牛小排”(Beef Short Ribs Boneless)。
圖片來源:美國肉類出口協(xié)會
把牛仔骨中間的骨頭去掉,擠壓定型,就是極致香嫩、價格昂貴的牛小排。然而,牛仔骨的價格比牛小排低得多,而且在中國市場,很多人更愛牛仔骨。這是很有意思的中西飲食文化差異,西方人一般不吃帶骨的肉,而中國人從小就喜歡吃排骨、雞翅、豬蹄這類帶骨的肉。牛仔骨肉質(zhì)肥腴有筋腱,多汁耐嚼,帶有骨一起煎的話,更香。所以,在我們的認知中會覺得牛仔骨的肉更有質(zhì)感和嚼勁,也應該更貴。
市面上最好的牛仔骨是美國的安格斯牛仔骨。美國安格斯牛黑色無角,耳朵下垂。安格斯牛仔骨所選取16至30月齡的安格斯牛,其富含油花,肉厚且柔嫩,肉色鮮明,瘦肉厚實,柔嫩多汁,脂肪紋路如霜降,肉質(zhì)細嫩。骨及精肉之間咬合的筋膜柔韌且美味,也可將骨分離。
我們泓睿就是從美國直采優(yōu)質(zhì)牛仔骨,那如何判斷牛仔骨的品質(zhì)呢?主要從外表判斷。
一看它的油花,油花多且均勻細碎為好。油花越多,牛進食越好,煎后油花融化,肉質(zhì)滋潤肥美細嫩。如果油花少,代表喂養(yǎng)牛的飼料不好,油花就不會均勻,肉質(zhì)入口便會感覺粗老。
二是看油花的顏色。雪白的為好。倘若顏色灰暗,則代表油脂被氧化了,吃起來會有異味。
三是看肉質(zhì)的顏色。肉色要鮮嫩,如果肉色深沉如棗紅,則代表牛齡較大,肉質(zhì)也欠嫩滑。但因為進口牛仔骨都是冷凍保存的,肉質(zhì)顏色會顯灰暗,解凍重新接觸氧氣,顏色會發(fā)生變化,恢復鮮嫩的顏色。故我們在選購冷凍牛仔骨的時候,也可參考牛骨頭的大小去判斷牛的年齡。骨頭越大,牛齡就越大。建議選擇骨頭細小一些的牛仔骨。
四是看骨肉相連的地方,白色軟筋膜和肥肉的多少。最好是沒有,倘若過多,解凍后,骨肉易分離,經(jīng)過腌制或者煎制后,成品不美觀。
五是看肉的多少。盡可能選肉厚一些的,如能達到5厘米寬就很好了。
牛仔骨是上等的“烤肉產(chǎn)品”“霜降切片”及“霜降涮涮鍋”的原料之一。其中央部分兩邊肉纖維走向交錯,所以在厚切時應確認肉纖維的走向,并去除筋膜和多余的脂肪,可將霜降部分和無霜降部分組合,呈現(xiàn)均一美觀的烤肉產(chǎn)品。
涮涮鍋產(chǎn)品可去骨,改刀成超薄片,也要去筋膜。切片后裝盤,以一片一口大小為賣點。
牛仔骨重要的附加價值就在于“帶骨”“有骨氣”,帶骨煎制或烤制,肉香更為濃郁,加上我們是喜歡啃硬骨頭的。比如“帶骨牛小排Karubi”烤肉,這款烤肉需要肉與骨一起切,可在其冷凍狀態(tài)時鋸成想要的厚度。韓式烤肉中就常有帶骨Karubi,一般將牛仔骨的三支骨頭沿垂直方向切成骨長約4厘米,大小片切時約8厘米的平板狀。切成扁平狀時,為使頭尾的切口處平整,需把肉切薄,去除肉片表面附著的殘骨。注意不要將附著在骨頭周圍的霜降大理石紋精肉與骨頭分離,小心地沿著肉骨交接處劃下約5毫米深的刀痕,可使醬料沿著刀痕充分滲入整塊肉,這是韓式烤肉的美味秘訣。在宴會菜單或什錦拼盤中加入牛仔骨,會令人覺得十分豪華。特別是長8厘米的大片牛仔骨占滿整個烤肉網(wǎng)的擺法,不禁令人贊嘆,價值感滿滿。
牛仔骨也是美式烤肉的主打食材之一,如用紅酒入燒汁烤制、煙熏慢烤等,都是氛圍感拉滿的西餐大菜。
【紅酒烤美國牛仔骨】
圖片來源:美國肉類出口協(xié)會
和牛排相比,牛仔骨更適合中國胃,運用中式技法烹飪牛仔骨也頗為驚艷。牛仔骨嫩而不韌,醬汁裹著略帶奶香的牛肉在口中縈繞,中餐特有的調(diào)味令牛仔骨入味香濃,這便是經(jīng)典的黑椒牛仔骨的魅力。
【砂鍋黑椒牛仔骨】